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是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虽然中美贸易关系一直既有摩擦也有发展,但在中美经济差距不断缩小的背景下,摩擦越来越多,越来越大。2018年4月3日,美国政府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4日,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釆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自美国进口。双方的强硬措施令中美贸易关系发展阴云密布。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也引发了部分在大陆投资的台商的担忧。同时,有些“台独”政治人物开始借此煽风点火,兴风作浪,宣称要借中美此次贸易摩擦“得到有利的事情”,劝台商离开大陆,赶紧移往美国。
大陆台商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贸易关系
紧张形势?
首先要明确一点:
中国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被动一方,中国不是肇事者,不希望中美爆发贸易战,不会主动选择让事态恶化的双输局面。
但是,“中方不会接受在单方胁迫下展开任何的磋商”,目前中方对美采取的强硬反制措施就是表达立场的明确信号,如果美国要打,中国奉陪到底,如果要谈,大门是敞开的。
中方的态度是,希望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当前中美经济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要用任性、冲动的行为刺激事态恶化。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美国的反制措施就不应被解读为相互惩罚,而是有理有利的经济斗争,目标是避免两败俱伤的结果,这样也就能更好地维护包括台商在内的在大陆经营的企业的利益。
其次,中国大陆当前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具备足够能力抵御美国贸易制裁和反击美国贸易挑衅。中国大陆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幷且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市场巨大。中国大陆的消费升级使得中国大陆的消费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消费市场,未来十年可能达到美国消费市场的3倍。中国大陆对美货物贸易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美国加征关税的商品可以部分通过挖掘内需转移吸收。同时,中国大陆可以扩大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盟、东盟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转移美国加税商品。欧盟和东盟位居中国大陆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68个国家则占了中国外贸的四分之一,中国大陆可以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联系加速中美摩擦中的贸易转移。此外,中国大陆持续推进城镇化战略,美中贸易摩擦中受损企业的失业人员,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吸收,美国则做不到。中美贸易摩擦中挺到最后的一方大概率是中国,而不是美国。鼓动大陆台商贸然去美国的不良政客完全不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生产成本、以及企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情况,只是一味地政治思维和操作。
再次,中国大陆的市场发展环境是大陆台商经营发展的沃土。大陆坚决支持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台资企业和广大台胞仍然看好大陆的原因所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国大陆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是针对大陆高科技产业领域,而大陆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大势所趋,不会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因此广大台商特别是从事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业者还是应该继续坚定在大陆发展的信心,掌握大陆市场先机,着眼企业长远发展。
最后,大陆对台政策令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和经营前景光明。大陆对台政策是稳定的、积极的,特别对于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扎根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与台湾衕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增进衕胞福祉,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最近还出台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加快给予台企台胞衕等待遇。随着《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积极落实,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将因此受益。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大陆涉台主管部门理解很多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对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关切,幷已明确表示愿意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协助广大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参与大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内需市场,助力高质量发展。因此,保持信心,端然冷静,方为大陆台商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自处之道。